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制定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在8月3日正式面向社会发布意见收集通知。受益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机器人成为时下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就在这时候,行业内冒出了不和谐的声音,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连方向都是错的。
罗军认为,未来30年中国都将继续保持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目前国外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趋于饱和。韩国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为440台,日本为332台,德国为273台,全球平均数约为50多台,而中国却不足30台。
2014年,中国共消费5.6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4万台进口,国产仅为1.6台。罗军预测,2015年中国的消费量将超过8万台,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5万台以上,远远超过目前全球市场总量。
但尽管如此,在罗军看来,中国在全球机器人行业上毫无影响力。中国在机器人行业的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而眼下在机器人产业上所付出的努力,“连方向都是错的”。
最近,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正在推行“机器人换人”热潮,通过对购买机器人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补贴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大量使用机器人。例如深圳市计划在2014年-2020年,每年对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安排5亿元补助。
“这样做的好处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推广了机器人技术的使用,但弊端也非常明显。”罗军说,由于中国机器人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大量推广使用中反而被国外产品占去“蛋糕”的大头,进一步挤压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
目前,尽管中国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占全球的40%,但是,中国500家机器人企业“小而散”,仅占国内市场的不到30%。其中超过50%份额被“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占有。
此外,罗军发现,多地推行的“机器换人”计划与扶持本土机器人政策出现脱节现象,机器换完了,当地的机器人产业却并没有发展壮大起来。
为了发展机器人产业,中国多个沿海城市大举招商引资,吸引了包括“四大家族”在内的多家国外机器人生产商来华投资建厂。ABB更是把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以及两大生产基地之一放在了上海。
这一方式也被罗军认为是“方向性的错误”。他说:“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仅仅适用于中西部地区,而沿海发达地区寸土寸金,应该用更大的精力去创新。”
罗军认为,单纯通过引进国外厂商来发展本土机器人产业将适得其反,严重挤压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中国没有看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只是盲目跟着国外跑。
“中国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下一轮产业发展的布局上,也就是智能机器人。”罗军说,机器人只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将是与智能制造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需要不断深化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融合发展。
人类将在10年后基本进入智能制造时代。为此,他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机器人产业2.0时代”,以区别于机器人解放人力的“1.0时代”。智能制造的主要特征是平台化、集成化、系统化、模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智能机器人将真正具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人交流、与人互动的能力,能够应对许多非固定性模式挑战。
“目前全世界现有的机器人,在智能方面,顶多也就相当于两三岁的小孩。”罗军说。
尽管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关键零部件上存在技术短板而大多依赖进口,但这些在罗军看来并不是关键问题。
他认为,机器人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等到中国在关键零部件上赶上了国外水平,或许由于制造技术的变革,这些零部件已经变成了“白菜价”,而美日等国又抢占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先机,中国只能再次追赶。
因此中国应该更多地做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工作,在智能机器人的方向上针对未来即将出现的需求提早布局,而不是再走“世界工厂”的老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