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初涉机器人生产领域便可在短期内步入正轨,仅半年产能翻倍到底秘密何在?
据报道称,软银的人形机器人Pepper量产开始仅半年,鸿海的产能就翻了一番。鸿海正在以年度产能提高50%的实力撼动着日本“机器人大国”的地位。这一惊人的突破到底秘密何在?《日本经济新闻》到鸿海的工厂一探究竟。
烟台工厂是鸿海消费电子产品事业群(简称CCPBG)的主力工厂。面积仅次于生产“iPhone”的郑州工厂,以及生产“iPad”的成都工厂,在中国排第三。
“改善 改革 革命”
鸿海烟台工厂在占地面积相当于70个东京巨蛋的巨大工厂中,在入口处写着一行用醒目红色书写的标语——“改善 改革 革命”,体现了鸿海专注生产的坚强决心。
进入足球场般大小的生产楼层后,长约20米的生产线一字排开。每条生产线配有约20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组装员工,完成一台机器人组装大约需要30分钟。
“只要有一点小问题,我们都能马上解决”,负责生产现场综合管理的副经理张明杰信心满满地说。每天生产时间从上午7:40到下午6:40。在整条生产线上每天都有150名穿着不同颜色工服的工程师他们时刻站在工人旁边,随时随地检查并解决问题。在把问题当场解决之后,还要在收工前对当天的所有问题进行总结。次日开工以后,生产线的线长聚到一起,研究改良的实行方案。
工厂的生产线自动化也在同时进行。2015年2月开始量产时,每小时仅能生产5台,如今已经翻倍,达到每小时10台。
伴着音乐翩翩起舞的Pepper
烟台工厂制造了索尼笔记本电脑VAIO和任天堂的游戏机Wii。”Wii的生产结束后,又转为制造日本软银的人形机器人Pepper。
“生产机器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烟台工厂为中心统管鸿海消费电子产品事业群(简称CCPBG)的副总经理林峰涵表示。Pepper是鸿海首次生产的大型产品。
在最终组装后的检查工序中,Pepper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当然这并不是在娱乐。而是为了检测机器人的各个部位及传感器能否正常运转。
“可动性”是机器人与电子产品的一大不同之处。为保证各个部位顺利运转,鸿海在各个部位安装的印刷配线板上苦下了一番功夫。目前,10%以上的产品仍需重制或调整,但这一比例已有望控制在5%以下。
为了提高尺寸等精度,从设计到模具都经过了反复实验和修改,林峰涵回忆时不禁感叹:“经历数月终于实现了质量稳定。”
此外,工厂的产能也将提高。组装工人将从现在的约700人增至1000人。并通过引进一部分自动化装置等措施,将每小时产能增至15台。
善于抓住家电产品和IT机器等的商机,灵活应对制造商荣枯盛衰的生产体制,是鸿海精密工业强大的奥秘。鸿海希望在中国掌握机器人制造技术的诀窍,作为代工企业进一步腾飞。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统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台数在2013年已经超过了日本。此外,鸿海量产Pepper将为中国构筑人形机器人的生产基础。以制造机器人为拿手绝活的日本绝不能掉以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