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发展呈现新趋势,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4.0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都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在这一领域加紧布局,如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德国发布了“工业4.0”战略,日本公布了《机器人新战略》。
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镇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态。在这个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靠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办法已经行不通,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寻找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也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正积极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中国企业不能再打价格战,自主研发、创新驱动成为不二选择。中国制造要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低效益”,实现向“高起点、高效率、高附加值”和“低排放、低能耗、低占用”的升级转型。
美国、德国和日本,仍位居世界制造强国的第一第二方阵,在智能制造方面依然有较大优势。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超强实力。正携Google、IBM等IT巨头和Boeing制造业巨头之威推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希望藉此掌握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主导权。
德国被称为“众厂之厂”,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地位不可撼动,有30%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以西门子、奔驰、博世、SAP等为首提出“工业4.0”,以抗衡美国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霸主地位,持续领跑全球制造业。
日本在汽车、电子信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等领域,以及不少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高精尖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世界一流,正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新药及医疗器械等六大新产业。
无可讳言,中国的互联网规模已然很大,但工业互联网企业不多不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也缺乏积累和优势。在体现一国顶尖水平的智能制造方面,中国也是创新亮点多、总体差距大。
智能制造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但产业整体仍然大而不强。中国的智能制造有一些重大突破,比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大飞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重大成果。但这些成就高度依托于国家重大专项和国防工业建设,纯民品以至产业链呈现良莠不齐、总体落后的格局。
中国的石油、钢铁、化工、轻工、建材、水泥、橡胶、陶瓷、塑料、玻璃、冶金、造纸、医药等流程工业,以及汽车、电子、光伏、多晶硅、锂电池等流水线型的离散工业,产能规模早已位居世界前列甚至过剩,但重大成果不多,且呈碎片化。虽然在局部的引进消化再创新上捷报频传,但总体上技术依附度高、严重依赖进口装备生产。
中国制造业的四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薄弱,“四基”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平均在5%以下)。许多国产基础件产品使用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90%的火电核电高端阀门、工程机械高端液压元件、高端轴承齿轮密封件等长期依赖进口,95%以上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对很多基础材料技术工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向设计创新缺乏有力支撑,严重制约了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能制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和装备的智能化,二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三是服务的智能化。其中,智能制造装备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的基本工具,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突破点。
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是指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目前,我国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在机床工业领域,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的年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几名;在智能控制系统领域,涌现出上海新华控制、浙大中控、北京和利时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S生产厂商;在仪器仪表领域,有重庆川仪、京仪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新松机器人、广州数控等企业。此外,还有瓦轴集团、沈鼓集团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
发达国家仍然占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主导地位。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没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提法。但在以上领域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技术和产业优势明显。
在数控机床领域,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是当前世界数控机床生产、使用实力最强的国家,是世界数控机床技术发展、开拓的先驱。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是工业机器人强国。日本号称“机器人王国”,美国是机器人的发源地,德国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韩国是工业机器人的后起之秀。
在智能控制系统领域,全球前50家企业排行榜中74%为美德日企业。瑞典ABB公司持续多年保持全球集散控制系统(DCS)市场规模第一。
在可编程控制系统(PLC)领域,欧洲以大中型PLC而闻名,日本的小型PLC产品约占有70%的份额。在自动化仪器仪表领域,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亚洲(包括日本)的传感器市场约占全世界传感器市场的90%左右。变频器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也主要是日美欧企业。在3D打印设备领域,排名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美国3DSys鄄tems公司、Stratasys公司和德国EOS公司,占据全世界近70%的市场份额。
我国经济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有两大发展引擎:一是这两年开始落地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二是中国版“工业4.0”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的“中国制造2025”。从整体方向来看,“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在未来10年内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这对国内制造业,特别是对制造板块上市公司而言是一大利好。
从近两年我国政府颁布的各种政策来看,各种看似只是针对某一行业的政策,已经紧密相扣构建成一条较为完善的链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政策,鼓励了上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上市企业积极发展并努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互联网 ”政策的提出,是通过推动经济形态、激发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
在“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4.0道路上,“互联网 ”是重要的平台工具,而国内制造业佼佼者占绝大多数的又是上市企业,这意味着制造板块上市企业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参与主体。在非国家垄断的行业中,制造板块上市企业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优势,尽管这种竞争显得非常残酷,在市场发展的经济规律中优胜劣汰将不断洗牌制造板块上市企业。只有经过沉淀,竞争力强、产品优质、深得民心的企业最终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底蕴。
制造板块上市企业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力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资金、人才相对缺乏的制造板块上市企业中,其生产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尽管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还是较高。对此,这类上市企业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和目标,从中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空间,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
随着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降准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加上各种密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让经济下行的压力略有缓解,这也让制造板块上市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就“中国制造2025”本身而言,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这也是工业革命4.0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