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硝烟的国际战场上,国家实力竞争比拼的就是其拥有强势制造业品牌的数量和品牌本身的质量。
美国是世界质量管理的发源地,“全面质量管理法”、“统计质量管理法”都出自美国 ;日本 20 世纪 50 年代大搞“产业合理化运动”、开展“质量月”活动和推行日式的全面质量管理法;德国发展出了具有德国特色的“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 ;而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品牌强国。
世界品牌第一梯队,美国拥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第二梯队,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第三梯队,主要是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等具有独特要素优势的国家 ;第四梯队,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德国制造由“质量低劣、价格低廉”向“精准、可靠、高品质”转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隐形冠军”为品牌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德国中小企业中有1400个左右是“隐形冠军”,被称为“散落在德国各地的珍珠”,在全世界3500个“隐形冠军”中,德国占到了近一半,集中在医疗技术、环境、专用设备、化工、电子设备等领域,致力于工业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 ;二是拥有明晰的企业理念作为品牌的灵魂。例如宝马公司的理念——开车的快乐,奥迪公司的理念——技术的前瞻者;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管控。例如,宝马公司在产品研发中将创新与满足客户需求紧密结合 ;四是完善的服务 ;五是良好的社会责任 ;六是员工的责任意识 ;七是考虑风险与市场认可度 ;八是深刻认识品牌建设的迫切性 ;九是品牌塑造要持之以恒 ;十是品牌与文化要密切结合。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创新大国,在研究专利、品牌高校、巨型企业等领域均表现突出。研究专利方面,数据显示,在美国专利局专利申请库中,日本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按国别排列第二,仅次于美国。品牌大学方面,在英国教育杂志《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公布的“全球大学排名”中,日本在高等教育领域一直保持亚洲第一,其中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排名位列前 60。巨型方面,丰田、本田、日立、日产、松下、索尼、东芝、三菱等企业占据着全球企业电子、电气设备和商贸等领域近 1/3 的市场份额,在用户体验、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指标上遥遥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
以色列是全球仅有的以犹太民族为主的国家,在商业、科技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154个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占全部诺贝尔奖总数的20%。以色列政府提出的“破坏性创新”战略,让其在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尤其在电子信息和化学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突破性科研创新成果。
世界各国都在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中,质量品牌的优劣是创新成效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一道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