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2.0时代,生产线上的所有设施包括机器、人、产品等对象都将通过网络联接,以数据驱动的下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在到来,人工智能、新材料、数字创意、新的显示技术都会给我们生活场景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包括无人化工厂、老人化的解决方案等。会议上,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对机器人2.0时代的挑战和前景机遇进行了深入的剖释。
张建伟表示,人工智能和感知技术结合是我们下一代真正产生未来的新动能。未来机器人系统将从1.0,即关在笼子里的机器人或固定编程的机器人,走向所谓的2.0的机器人,能够适应各种各样不同变化的环境动态性能,具有优秀的交互能力。2.0的机器人实际上是把传统的机器人、传统机电系统装上更多的感知、计算、控制和通讯的功能,使得我们能够在实现系统功能,纵然是非常复杂程度的情况下,不需要增加整个系统的机电系统的复杂性,使机器的智能能够更大范围的超过人,能够在更大的应用场景中发挥作用。
未来的机器人将慢慢变得越来越具有长期记忆功能,基于自然语言的处理,交互形式的机器人与人类对话,这方面将是未来五年或者十年能够给机器人带来更多的新的使能。自动驾驶也是机器人和未来系统一个重要的方向,未来的技术是在完全驱动和欠驱动之间的一种综合的方法,使得我们在未来机器人整个的设计和控制中都有一些独特的创新。
另外,机器人如何模块化进行大规模的像家具一样大规模的生产,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机器人模块可以组合成多种多样的构形,这种模块化的概念是机器人一个重要的使能技术。
未来软件方面,可以借助现在国际上软件开源硬件新的方法,比如ROS操作系统,把传感、感知用深度学习的开源算法很快做成简单的样机模型,使用新一代的ROS包括ROS工业里头新的理论和应用,从而能快速开发出细分场景应用所需要的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装备,两百多种产品都在中国生产,在2012年后中国工业增长值就超过了美国。但实际上,中国正在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到2050年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达到三分之一。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力紧缺等因素,逼使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
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在会主指出,机器换人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逼切需求,现阶段在智能装备领域包括机器人、3D、数控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对于产品质量提升和装备状态检测。而接下来发展软件,这些问题构成一个制造系统,给我们带来创新创业的空间和产业化的机遇。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未来机器人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应用将是一个重要方向。例如美国波士顿研究所,原来是几个博士从MIT毕业后创业,推出第一代是四足的大狗机器人,后来他们大概用了几年时间研究就开发新一代高动态的仿生大狗,能活蹦乱跳,避开障碍甚至能做后空翻。
在环境不断变化的场景下,机器人能够尽快的识别,恢复到原来的预想,这是人工智能的体现。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巨大的冲击,机器人不能完全很敏捷反应过来,那就有可能倒下,这个过程就要学习它现在的状态,回到什么的状态,采用什么样的惯性控制实现,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