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知识产权的战略定位被提升到最新高度,政府推动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全国工业领域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质量品牌方面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上半年,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认识获得不断强化。3月23日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了知识产权的“基本保障”作用,明显区别于以往更多地认为知识产权只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反映了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知识产权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加强质量品牌工作,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要求全系统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实现“三个转变”,增强工业质量品牌竞争力。
着眼“十三五”规划布局,以两化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等中心任务为主线,部署了年度任务,谋划长远发展。一手抓全面推进,夯实质量品牌工作基础,建立长效机制;一手抓重点提升,解决质量品牌建设突出问题。以工业强基专项行动为依托,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推进行动计划,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业质量品牌年度建设工作:一是改善质量品牌社会和市场环境;二是推广先进质量方法;三是深化工业品牌培育;四是提升产品实物质量;五是加强政策研究。
二、 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亟待加强。
本等工业强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中国制造由大到强。
知识产权储备不足
随着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知识产权风险局势,我国企业积极探索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对外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我国产品继续位居美国337调查涉案国之首,遭受美国337调查12起,欧盟发起的反规避调查和反吸收调查各1起,除了市场准入受阻,我国企业还遭受知识产权诉讼和赔偿,以及因知识产权纠纷被扣押货物、贻误商机。
2015年初,我国小米公司在开拓印度市场时遭遇到跨国巨头爱立信的知识产权使用许可纠纷,处境十分被动。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应对能力很不均衡,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储备和布局不足,在应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诉讼方面经验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障碍之一。
工业企业尚未形成世界品牌
目前,我国工业总量位居全球第一,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我国远不是制造强国。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还缺乏竞争力,尤其是质量品牌问题较为突出。在2014年Interbrand世界品牌排行中,华为作为惟一一家中国企业排名第94位,这与中国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地位反差巨大。
当前,我国将品牌作为建设目标,而不是把品牌作为产品附属,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利润空间,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打入国际市场的惟一选择。
三、趋势展望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当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纷纷致力于“再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2025”是在应对当前经济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的背景下出台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纲要,它将引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将加速
“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升级方向,就是要探索如何运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打造中国先进的制造体系,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创造新机遇。展望2015年下半年,我国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可以有力地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打造智能发展新优势,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个性化定制在制造业全产业链中的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因此,2015年下半年在“中国制造2025”的影响下,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会进一步深入落实,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也将不断改善,创新对于工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将更加有效发挥,企业创新的活力和成果也将明显地显现出来。
质量品牌战略力度将继续加大
当前,我国质量品牌在社会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从国家层面看,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三个转变”的精神以及国务院领导的一系列指示,工信部在2015年上半年就已经明确了质量品牌建设的任务,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等中心任务的推进过程中,也都对质量品牌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从时间节点看,2015年是“十二五”向“十三五”的转进年,也是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转变的关键之年。
展望2015年下半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将会顺势而上,继续发挥有利因素,解决关键问题,立足长远谋划,夯实持续深化提升质量品牌的工作基础,行业内将会坚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以工业强基专项行动为依托,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推进行动计划,如“质量标杆移植推广”、“两个服务平台建设”(质量标杆视频及微信平台)以及“企业诊断服务”等创新性活动,将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质量品牌发展道路,企业主体意识将得到加强,一批机构也将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四、 政策建议
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处于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激发创新活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同时,政府应该强调激励性政策和倒逼性政策相兼顾的产业政策,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国制造2025》纲要精神,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一方面,建议强化对企业创新的财税扶持政策,加大普惠性创新政策措施实施力度,落实激励措施,完善支持创新的各项制度,提高科研团队创新收益权,强化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用体系,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建议加速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中的有偿取得制度,加快多领域改革,建立产业技术经济政策体系,强化技术、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用地等指标约束,倒逼企业走上一条产品高附加值、竞争差异化的道路。这对于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让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品牌研究
为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渗透与融合,也将给制造业的质量品牌工作带来新的思维。
展望2015年下半年,建议政府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机构对制造业质量品牌工作的新形势、新业态、新特点开展研究,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提到的十大重点领域,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质量品牌创新互动发展。重点侧重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的质量品牌研究。
二是推广制造业新模式,提升工业质量,研究和推广制造业在两化融合和工业4.0时代,从全面质量管理升级到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创新模式。
三是推广制造业新思维,提升品牌建设,研究和推广“中国制造”在当前工业制造个性化生产时代的品牌升级策略。加强重点领域的质量品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质量品牌的主体意识,有助于牢固树立质量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有助于在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质量为先,切实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