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一股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的“机器换人”热潮,正在席卷广东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加快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步伐,也推动了LED照明行业的自动化进程。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LED照明自动化生产占比不足5%,2017年自动化生产占比有望超过30%,设备市场规模也将由2014年的不足1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6亿元左右。
一时间,全自动生产线成为各大厂商关注的焦点。理论上,全自动化能显著减少人工成本,而成为规模化的救命稻草。但实际上,因设备成本投入大、LED照明工艺变化太快,导致照明自动化市场始终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设备企业积极布局,但照明厂家引入顾虑重重。
面对设备企业的满腔热情,照明企业却迟迟不动。在国内的LED照明生产中,引入全自动生产线的企业本就不多,仅限于木林森、欧普照明、立达信、阳光照明、得邦等十多家知名LED照明企业,且引入的数量还相当有限。
对此,张智认为:“现阶段,工艺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各家都形成了自己的工艺体系。由于后端自动化投入非常大,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看行业大佬怎么做。”
毫无疑问,引入全自动生产线,前期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投入与产出的回报率,成为当下LED照明企业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前考虑最多的问题。赵玉涛表示,在自动化设备上的投入,一年回本,客户是比较乐意的;一年半回本,客户是可以忍受的;两年回收不了成本的,客户一般是不考虑的。
对此,德豪润达及雷士照明董事长王冬雷直言:“我们实现机器换人的标准是,在某一个产品上,如果用全自动化设备,两年内能收回成本就用,超过两年,我们就暂不考虑。而目前,还是半自动的比较好,全自动LED照明生产线的柔性还不太好。”
“全自动化设备很难变化,而现在应用端工艺变化太大。在这种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半自动化设备的人机结合的方式,更灵活也更适合当下的LED照明企业。”深圳市三一联光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白桦表示,在不是拼库存的LED照明时代,产能上来还要考虑销售能不能跟上。鉴于定制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半自动还是目前照明企业比较保险的选择。
“现在,高品质、高效率的照明全自动生产线约400万元/条,而人机混合线约150万元/条。就国内市场而言,20%企业会选用全自动生产线,另外80%的企业会采用人机混合线。”赵玉涛表示,接下来,炫硕光电一方面要做好半自动化设备,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研究照明灯具结构,希望做一些满足全自动化生产的通用套件。